乐文小说网 > 大宋小国舅大结局 > 第三百七十七章 大朝会

第三百七十七章 大朝会


“这,这、这些都是怎么回事?”孙傅惊恐的问。

王时雍没有回答,只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:“完了,完了,全完了!老夫这辈子攒下来的家底,全都完了。”

看到失魂落魄目光无神的王时雍坐在了地上,孙傅知道原来他也是和自己一样的情况了。

此时的孙傅心灰意冷,为官数十载。好不容易爬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去,朝中为官可以说是如履薄冰。本来上次因为妖道郭京的案子,孙傅被贬黜京城。好不容易他拖了关系,宰相李邦彦和白时中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说尽了好话,这才官复原职。

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官,这才连贪带攒的弄下来的这点家业。这下好了,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孙傅生无可恋的看了王时雍一眼,也跟着一屁股坐在了地上:“完了,都完了。”

孙傅和王时雍的例子,不过是冰山一角。除了他二人,京城那些亏大了的大户人家所在多有。

甚至于康王赵构,三王爷赵楷等等,这些皇族都跟着赔了不少。

宰相李邦彦和白时中,此时二人大眼瞪小眼。李邦彦恨恨的道:“悔不该当初放虎归山,咱们就该扳倒这个败家子。”

白时中叹了口气:“还不是因为你妇人之仁,弄死秦桧的时候,咱们就该想着对付这厮。”

李邦彦“哼”了一声:“现如今说这些又有什么用,这个败家子这是图什么,他图什么!”

白时中也跟着“哼”了一声:“图什么,图个在百姓中的好名声。他败家子家财万贯,这点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。可咱们、咱们呢,我的棺材本都搭进去了!”

李邦彦的眼神再次阴狠起来,阴狠中带着一丝残酷的冷笑:“好啊,这个败家子想要名声。哼,如今这京城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他都得罪了个遍。我看看,他还能猖狂到几时。”

一个小小的石炭矿,竟然影响这么大么。

实际上,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。大宋朝的商业,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最为璀璨的。一些正史学家,如果让他们选择穿越,他们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穿越到宋朝。

有专家说大宋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收束期,这个时代比之盛唐还要包容开放。只不过,大宋的军事确实拉胯。这才是,为世人所诟病的地方。

百万人口的城市,还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。大宋朝是怎么做到的呢,这百万人口每日的吃喝拉撒都是个巨大的挑战。

生米做饭需要柴火,百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还好解决。这做饭的柴火从何而来,怕是京畿周边的树木柴草都被砍光了也不够。

那怎么办,实际上京城开封煤炭的应用已经相当的广泛了。

据史书中的记载,东京城的百姓们很多都在用煤炭作为日常生活。那个时候的煤炭叫石炭,光是开封城周边就有数百座石炭货场。

北宋时期,特别是宋神宗时期,开始在东京设立石炭场,接收从怀州等地区运来的煤炭。随着东京的扩建和人口增长,取暖问题变得突出。设立石炭场旨在解决燃料危机,并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。

在画家张择端的名作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出现了驮运煤炭的队伍,反映了当时煤炭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。可见,在那个时候的石炭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。

只是这些石炭都是露天开采的居多,而且其中杂质不少。烧起来有的浓烟滚滚,要么就是呛死人。

可是城北的石炭不一样,这些石炭质量上乘。经过清洗过后的石炭,燃烧充分热值高。更重要的,不会有呛人的味道。

价格优势,更是其他地区的石炭所不能比拟的。所以城北石炭一经上市,登时使得其他石炭货场没有了生存空间。

这些原本存在的石炭矿,纷纷倒闭。

当然朱玉平对他们并没有落井下石,而是收购了这些石炭矿。以及这些石炭矿的工人,让他们去城北。

正是有了这些石炭矿工人的加入,城北的石炭才会大规模的生产出来。朱玉平。是这个时代并购企业的第一人。

可以说,城北的石炭完全处于垄断趋势。而垄断后的朱玉平并没有大肆发国难财,而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,为的就是让百姓们能够用得起。

其实五百文一车的石炭,价格已经非常低了。按照一个寻常百姓在京城的年收入,一个家庭一年取暖的石炭,也就他半个月的工钱。

往常,石炭都是几两银子一车的。朱玉平卖五百文,可以说非常良心了。

而现在更是价格压到了二百五十文,虽然也有利润,可利润其实已经非常低了。

但对于这些大户们来说,就是一场灾难了。就连当朝的宰相李邦彦白时中之流都未能幸免,皇亲国戚的康王爷赵构还有三王爷赵楷,据说也都赔了不少钱。

这些人,对朱玉平的怨恨更是增进了一分。

皇帝赵桓回宫之后,不久便在垂拱殿举行了朝会。和以往的朝会不同,这次凡是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员,都得参加。

这些朝中的老狐狸,很快就从中嗅到了不一样的时机。

“白相公,官家如此大张旗鼓的举行大朝会,是不是有什么事?”

“是啊,这官家都多少年没有举行大朝会了。莫不是,朝中有甚变动。”

“李相公啊,你深得官家厚爱,可曾听说过么。”

朝臣们议论纷纷,李邦彦和白时中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。他们自己,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

按理说,作为宰相的他们。皇帝事先应该会给他们通些气的,可他二人也是什么都不知道。

如此的大朝会,要么是朝中有重大的人事变动。要么,就是要颁布什么诏令之类。事先,皇帝竟然没有半点征兆。这就让人,摸不着头脑了。

古人讲求吉利,上朝的时间都是严格规定。

“吉时已到,众臣早朝!”随着殿外陈琳的一声清脆的叫喊,百官们纷纷抱着笏板,走进了垂拱大殿。


  (https://www.xlwxsww.com/1976/1976874/11110727.html)
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xlwxsww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lwxsww.com